别让导盲犬成了“励志故事”的代价
据媒体报道,9月17日,一对北京来的盲人夫妻挑战爬泰山,却因对导盲犬的漠视受到广泛争议。雨衣裹得严严实实的主人和浑身湿透的犬只、盲杖敲打在误判台阶的芬迪身上、休息时无人问津的口渴……这些视频画面让许多人难以平静。(9月17日 光明网)
事情很快有了后续。9月18日,“导盲犬大连基地”账号网上发文回应:基地决定导盲犬芬迪暂停使用,将派专人专车接回基地。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表示已介入此事,并证实基地已派专车收回犬只。一场原本可能被包装成“励志登山”的个人行为,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公共资源、生命尊重与责任边界的社会讨论。
导盲犬不是宠物,更不是道具。据统计,全国仅有400多只导盲犬,而其背后则是数以年计的训练、高昂的投入和极低的成犬率。它们是视障人士的“眼睛”,更是社会投入大量资源培育的公共财富。正因如此,如何使用、如何对待导盲犬,从来都不只是“个人自由”的问题。
盲人当然有权利走出家门、攀登高山、追求精神上的诗与远方。但权利的行使,从不应建立在对另一个生命的漠视之上,更不应以牺牲专业工作犬为代价。爬泰山对犬只关节的损伤早有科学依据,雨中长时间工作而不予照料更违背动物福利的基本伦理。这些不该被“身残志坚”的励志所掩盖。
公众的愤怒,与其说是对盲人夫妇的指责,不如说是对一种轻慢态度的反感,对生命的轻慢、对专业资源的轻慢、对社会责任感的轻慢。许多人之所以感到刺痛,是因为在那段视频中,看不到对人类“伙伴”的基本关怀,只看到工具化的使用和理所当然的索取。
导盲犬基地“收回”的决定,值得点赞。这并非一种惩罚,而是一种必要保护。在使用者尚未充分理解和履行照料义务之前,基地“收回”导盲犬,保护导盲犬免受不可逆的伤害,这不是否定盲人的权利,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。
事件中导游贾女士所遭遇的网络攻击,同样值得警惕。理性的批评一旦滑向人身攻击,我们就从推动问题解决的一方,变成了制造新问题的一方。一个成熟的社会,应当能够同时容纳两种声音:一是对盲人融于社会的支持,二是对科学对待导盲犬的呼吁。
泰山的石阶千年不变,但人类的文明理应持续进步。这一事件不应仅止步于“一场争议”,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反思,进而推动改变。是否该有更明确的使用导盲犬规范?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服务如何真正“无障碍”?我们又该如何在社会中构建起真正的生命教育?
别让导盲犬成为某些“励志故事”的代价。它们的使命是成为人的眼睛,而人的使命,是让这双眼睛看见尊重与温柔。
客服电话:400-12345-67890
